学院概况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时间: 2015年05月01日 10:57 点击量: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大学秉承“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理念,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在香港赛马会慷慨捐资2亿元人民币的支持下,共同创建了全球首个集综合防灾减灾与恢复重建管理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跨学科、国际化、高水平新型学院。

学院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由A、B、C三栋大楼组成,拥有24个灾害全领域实验室和600余套先进教学仪器设备。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学科研队伍,90%的教师拥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50%的教师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学院教师曾获四川大学立德树人奖(2022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24年)。学院下设两个学系,致力于推进灾害地学、风险管理和恢复重建各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学院从2011年开始招生,已培养6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达100%。目前,学院正积极建设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构建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知识、严谨科学素养、卓越创新能力、宽广全球视野、富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防灾减灾人才。

同时,学院率先建成以安全应急实训为核心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安全与应急技能实操通识课,近五年共完成2.58万名学生、67.19万人学时的授课,助推四川大学成为国内唯一本科安全应急技能教育全覆盖高校。学院还是“教育部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安全实训,受益公众超3万人次。

学院科研方向涵盖与灾害相关的文、理、工、医各领域,覆盖灾害全周期、多主体,充分体现“综合减灾”理念。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文章5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子课题等 10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7份资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11条建议被纳入省委、省政府文件,为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川藏铁路建设、雅下水电开发、九寨沟世界遗产震后恢复重建等国家重大需求,并先后参与了“4.20”芦山地震、“9.5”泸定地震、康定“8·03”山洪泥石流、定日“1.07”地震、筠连县“2·8”山体滑坡,以及尼泊尔地震、土耳其地震、缅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灾与查灾核灾工作,为灾后恢复重建建言献策。学院作为核心技术力量全程支撑了四川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全省培养技术骨干1000余人,指导上百个基层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学院作为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ANSO-DRR)共同发起单位,引领"带一路”国家34个机构开展灾害风险应对与前沿探索,连续四届作为国内唯一高校参加联合国水与灾害主题会议并作报告。2025年,学院教师参加联合国减灾署全球减灾平台大会,发出川大声音,传播四川经验,展示学院风采。

学院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前院长Gretchen Kalonji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21年),Rajib Shaw教授获得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笹川奖(2023年),第宝锋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24年)。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来院考察指出,学院是香港和内地合作的典范。香港赛马会行政总裁应家柏表示,学院是香港赛马会援助的全球最佳实践案例。

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议题,是国际减灾必需、国家战略急需、西部地区特需的核心主题。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新范式,为全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人-灾”合共生的中国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