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日本国际减灾与韧性发展”大川视界海外研学营持续推进跨国企业和日本国立研究机构间的科技交流。此次行程,学生同多元科技主体交流,深化了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互鉴,加强了中日防灾减灾间的科技交流,探索了科技赋能新质减灾力。
上午,学院大川视界海外研学营一行访问了日本气象厅科学馆、与帝人集团交流全周期平灾两用体系,同学们与城市灾害研究领域的教授进行了简短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探讨,同时教授也为同学们解答了有关日本老龄化,中日基层灾害科普相关的问题。
日本气象厅科学馆通过科技赋能,为公众科普灾害背后的奥秘。该馆通过模拟演示和实验、3D仿真、历史灾害数据展陈,以及动态的体感互动等项目,让同学们直观认知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灾害的形成机制与监测预警的过程。

随后,团队访问帝人集团,开展交流。帝人集团聚焦防灾减灾技术应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针对“安心、安全、防灾”等全球性课题提供解决方案。其分享了在新材料防灾特性研发(如高强度、耐灾变和耐火材料)、工厂防灾应急管理体系等的实践,全方位展现了企业在城市防灾减灾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产学研协同防灾提供新思路。同学们特别关注了防火毯式窗帘、考虑灾害脆弱性群体的便携式避难场所卫生间等。
下午,团队前往国立NIED、ICHARM 科研机构访问研习。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NIED)是日本官方唯一专门针对灾害科技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专注地震、海啸、台风、暴雨、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机理和科学仪器的研究,凭借先进模拟实验室和大科学装备探究灾害机制,研发灾害监测评估技术,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全球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团队先后拜访了NIED理事长寶馨教授和相关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地震、滑坡、暴雨等灾害模拟系统,特别是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无人机雨中性能测试,团队体验了人工降雨模拟系统,感受300m/h和100m/h降雨的区别,通过观测实验数据、参与模拟演示,探究灾害发生机理。

在国立土木研究所所属国际水文与灾害防治研究中心(ICHARM),水灾害研究成为重点。ICHARM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水灾害研究机构,聚焦水灾害风险防控,开发洪水分析模型,开展全球水灾害研究、能力建设与信息共享,助力世界各国提升水灾害应对水平 。中心理事长小池俊雄教授和栗林大辅上席研究员围绕洪水模拟、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风险与灾害防控协和基于AR的全日本洪水避难模拟系统等内容授课,解析日本在应对河流洪水、城市内涝等水灾害的技术方案与管理经验。小池俊雄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ICHARM目前进行的主要国际项目和技术开发情况。


16日上午,研学营一行赴东京大学先端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东京防灾减灾研学分享会,分享了两日行程的收获和感悟,并就相关学术问题和日本防灾减灾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科技与文化结合等感兴趣的问题与该中心广井悠教授进行提问交流。
至此,在东京的两天多元紧凑的研学结束,团队从高校、企业到科研机构,研学营成员全方位汲取日本防灾减灾实践与科研智慧,为后续研究和深化中日防灾减灾学术对话、推动成果转化积累宝贵经验,助力我院在防灾减灾领域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再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