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力量,创造了中国经验。四川大学以“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为理念,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两校多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香港赛马会慷慨捐资2亿人民币的支持下,共同创建了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这是一所集防灾减灾与灾后重建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跨学科、国际化、高水平新型学院。
学院设施与科研平台方面,已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灾害救助、灾害康复、综合减灾研究相关实验室。学院参与了四川大学全球非军方世界卫生组织应急医疗队,建立了教育部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深地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山区灾害风险预警与应急防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大学综合减灾研究中心;获批了四川大学成都市防灾减灾教育科普基地、四川大学安全技能训练中心、四川大学灾难医学中心、四川大学西部抗震救灾中心等各级平台。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学院承担的联合国水与灾害高层领导小组水与灾害研究全球大学联盟(HELP-AOA)秘书处、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ANSO-DRR)共同主席、国际减灾学会(IADRR)共同发起单位、全球灾害研究机构联盟(GADRI)理事、喜马拉雅大学联盟灾害与韧性(HUC-DRR)工作组秘书处等职位或机构,具备高端国际化平台优势,近五年举办了25次高端国际论坛,显著提高了学院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师资队伍与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科研教学队伍。截至2024年6月,学院全职教学科研人员共33位,80%的教师具有海外经历。其中包括国家级人才3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位,3人入选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学院2023年到校经费逾1000万,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创新合作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5项,66%的教师有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政府/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积极探索防灾减灾领域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截止2024年6月,学院的研究生交叉学科学位“安全科学与减灾”已累积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10人。学院创建了“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创新班”,推动防灾减灾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良好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灾害教育与社会服务方面,学院依托教育部全国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和四川大学安全应急技能综合训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全社会,开展防灾减灾、安全应急等科普与培训,同时开设灾害教育、实验室安全和应急技能提升课程,覆盖全校所有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已修读课程学生超过20000人次。学院积极响应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发挥学科特长与人才优势,担当综合减灾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在2013年4·20四川芦山、2014年8·03云南鲁甸、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2017年8·8九寨沟地震、2018年金沙江堰塞湖、2019年6·17长宁地震、2021年6.10马尔康地震、2022年9.5泸定地震等灾害事件中提供应急救援、政策建议和灾后重建支援。
港澳交流方面,学院成为港澳高校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近5年来1000余名港澳高校师生来四川参加由学院组织的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包括考察、实习项目和含有学分的通识教育课和服务学习项目。2018年5月11-2日,原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分别来学院考察,观看了“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十周年四川大学成果展”,考察学院建设情况与国际应急医疗帐篷医院,充分肯定了四川大学及学院在灾后重建、紧急医学救援、港澳交流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