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至31日,我院大川视界“一带一路”环喜马拉雅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研习营,在田兵伟副教授的带领下,赴尼泊尔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此行旨在深入了解尼泊尔山区的自然灾害情况,探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中尼两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交流。
Day 1:参访ICIMOD山地生活实验室,座谈交流防灾减灾经验
24日,研习营成员与特里布文大学工程学院灾害风险管理专业师生、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专业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分享各自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工作经验。我院硕士研究生陶艺心演示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虚拟教育系统,与会人员踊跃体验并给与高度评价。下午,在ICIMOD中方老师刘蓉昆的带领下,一行人前往山地生活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社区预警等措施,并完成了VR角设置。
Day 2: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巴德岗杜巴广场,了解灾害风险
25日,在特里布文大学Ram教授及研究生的引导下,研习营成员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巴德岗杜巴广场。尼方师生详细介绍了建筑历史,带领中方师生进行了近2小时的步行参观。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研习营成员深入了解了尼泊尔当地历史文化和山地灾害风险,认识到城市规划、建筑结构等方面在面对灾害时的脆弱性。
Day 3:实地勘察山区地质灾害,关注灾后重建
26日,研习营成员与特里布文大学Ram教授课题组共同考察了尼泊尔山区的典型地质灾害情况。沿途深入了解了Melamchi地区常见的滑坡等自然灾害现象,以及该地区在2015年廓尔喀7.8级地震后的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在前往Melamchi饮用水项目的选址地途中,研习营成员与当地灾害风险降低(DRR)办公室工作人员就Melamchi饮用水项目及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Day 4:考察Kalinchowk地区自然遗产,探讨可持续发展
27日,研习营一行前往尼泊尔Kalinchowk地区,就当地自然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进行调研,该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是尼泊尔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Kalinchowk地区,研习营一行重点考察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包括植被覆盖、水源保护等,并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社区纳入到自然基础提升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中,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案例,为Kalinchowk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Day 5:中尼口岸沿线调研,关注边境地区防灾减灾
28日,研习营一行前往中尼边境口岸沿线,调研该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途经2014年尼泊尔Sindhupalchok县Jure滑坡的受灾地,深入了解了该地区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系统和生计的重大损失和破坏。在前往口岸的途中,由于降水导致前一晚发生的山洪裹挟着泥石冲断了主要道路,研习营成员就此次山洪现场展开了调研,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了此次道路的临时恢复工作。通过此次实地调研,不仅加深了中尼两国学生对该地区自然环境脆弱性的认识,也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
Day6:访问喜马拉雅减灾研究所和特里布文大学,加深中尼合作
29日,研习营一行参观了Sakhu的Sali Nadi寺和Bajrayogini寺等遗产地,调研防灾减灾和保护现状。在喜马拉雅减灾研究所,了解了创新的雨量观测方法和预警系统,四川大学田兵伟副教授与研究所负责人Suraj Gautam先生互赠纪念礼物,表示未来将加强合作交流。在特里布文大学,研习营成员参观了Pulchwok校区,并在工程学院开展学术会议,分享山地考察经验和灾害知识,互相了解两国教育情况、升学机制和研究方向。特里布文大学学生还为四川大学师生准备了惊喜欢送会,营造了友好互动的氛围。
Day 7:参与“中国新时代深化改革的世界机遇”对话会,访问中国文化中心
30日,研习营师生受邀参加“中国新时代深化改革的世界机遇”全球对话会,聆听中宣部副部长慎海雄、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陈松等嘉宾的致辞,了解中国深化改革为世界带来的机遇。随后,一行人访问了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就“一带一路”倡议下世界遗产的防灾减灾主题展开研讨,研习营的师生分享了他们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则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师生们更全面地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价值及其面临的潜在威胁。
Day 8:参加尼泊尔中国文化夏令营,交流防灾减灾研究成果
31日,研习营成员参加了尼泊尔British School洞察中国大学全球研究趋势的尼泊尔中国文化夏令营。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尼泊尔籍博士生Aneka做了专题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大学近年来在科研创新、国际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进步,田兵伟副教授对Aneka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对于未来研究方向的前瞻思考。下午,研习营访问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深入了解该基金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防灾减灾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营员们对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创新实践表示了浓厚兴趣,并就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这些经验进行了热烈交流。
此行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增进了研习营成员对尼泊尔山区自然灾害特点、当地历史文化和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加深了中尼双方相关领域专业人员的联系。这为两国在防灾减灾领域开展更多实质性合作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双方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交流,携手推进环喜马拉雅世界遗产地区的防灾减灾事业。
营员感悟
在尼泊尔访学的日子里,面对自然灾害的考验、跨文化交流的挑战,我深刻体会到适应与应变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我学会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沟通与合作。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它们教会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与乐观,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团队的力量。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伴随我未来的每一步旅程。
——郑雅芳
在此次研学中,实地调研了多处地质灾害点,让我对于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在跨文化的交流和交往中,我收获了国际友谊,提升了外语表达能力,在口语表达中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大胆,在身体欠佳的状态下坚持完成全部活动也磨炼了我的意志和精神,于我而言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成长机会。尼泊尔古老的历史宗教文化始终伴随着多重自然灾害的威胁,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该如何保护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实地的走访和参观对于激发我们的研究兴趣、扩展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陶艺心
通过调研环喜马拉雅的世界遗产地,我深刻体验到了该区域传统防灾减灾救灾的智慧。无论是古老的寺庙还是独特的传统村落,每一处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方式,以及在多灾耦合的环境下延续千年的生存智慧和演进韧性。这对我而言,是研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级联和复合灾害的一次思考和实践的洗礼,对于研究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和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田人杰
首先,我们与四川大学的田兵伟副教授及其学生以及国际山区综合发展中心的专业人员就减少灾害风险问题进行了知识交流。我们调研了巴克塔普尔杜巴广场和卡林奇沃克寺等文化景点,并与当地官员就灾害管理进行了交流。尽管山体滑坡改变了我们的计划,但我们还是随时调整实地考察方案,并就当地人的经历进行了采访。最后,我们调研了喜马拉雅国际研究所,了解了预警系统等。在与中国朋友告别时,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这些记忆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特里布汶大学Saroj Pandit
我有幸参加了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学生交流项目,与特里布汶大学的三名学生和四川大学的三名学生,以及Ram Thapaliya教授和田兵伟副教授一起。这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索,更是一次深刻的个人情感体验,彰显了友谊和相互学习的力量。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深入尼泊尔的心脏地带,参观了尼泊尔加德满都、巴克塔普尔、拉利德布尔、卡夫雷帕兰乔克、辛杜帕尔乔克和多拉卡地区的不同文化和易受灾地区。我们访问了梅拉姆奇洪灾地区、Jure山体滑坡、孙科希河筑坝地区,并在前往科达里的途中目睹了毁灭性的山体滑坡冲毁了桥梁,我们采访了当地人,并与当地政府官员讨论了这些灾害的原因、影响以及人们面临的后果。总之,这次旅行是一次深刻的学习经历,我期待着我们继续合作,也非常期待今后与我的好朋友陶艺心、人杰和雅芳以及尊敬的田教授一起探索中国。
——特里布汶大学Dipika Pandey
这次交流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深了我们的学术和朋友关系。关于灾害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交流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并培养了我们机构之间的合作精神。艺心尽管受伤,但她表现出的韧性和奉献精神特别鼓舞人心,体现了我们新友谊的力量。当我们一起探索文化和历史遗迹时,我们的纽带变得更加牢固,植根于相互尊重和共同愿望。我相信,我们建立起来的学术关系将继续蓬勃发展,就像我们参观的经久不衰的自然地标一样,象征着我们对未来合作的承诺。
——特里布汶大学Govinda Ma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