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焦点新闻 > 正文

校友聚力,共筑新程

时间: 2025年09月22日 18:09 点击量:

金秋聚首,共启新章。919日下午,四川大学校友总会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在学院C301多功能厅召开,学校和学院领导、各界校友代表以及学院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校友会的成立。

本次大会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周家文主持并作学院校友会筹备工作报告,他重点介绍了校友名单梳理和联络、校友会组织架构搭建等筹备工作,为校友会成立筑牢了基础。四川大学对外联络办公室校友工作科科长徐慧媛宣读了《四川大学校友总会关于同意成立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校友会的批复》。

XXX09877

XXX09911

随后,学院副院长卢毅宣读学院校友会理事名单及章程,全体校友以热烈掌声通过名单与章程。

XXX09450

接着,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勇向学院校友理事会成员颁发聘书,龙恩深、李佳莲、张建娜等理事上台接受聘书,正式肩负起联络校友、服务学院的使命。

XXX09956

XXX09965

学院校友会会长、华西康复医学院院长何成奇教授通过视频致辞,他回顾了学院发展的历史,与香港赛马会、香港理工大学在灾害教育上的精诚合作,表达了对校友会成立的祝贺与未来发展的期许,字里行间满含对校友与学院的深情。

QQ_1758460771209

学院校友会秘书长、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高强作为学院杰出校友代表,分享了在学院求学的经历以及在康复治疗技术上的创新与实践,他感慨学院的发展、感恩学院的培养,表示今后将助力学院发展,为提升我国抗灾韧性做出更大贡献。

XXX00001

最后,第宝锋院长代表学院衷心感谢各位校友对学院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以“感恩”、“奋进”为主题,强调校友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期待校友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汇聚资源、共享智慧,共同推动学院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XXX00041

此次校友会成立,是学院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学院将以校友会为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学院、校友高质量发展,共启新征程。



附件:学院杰出校友代表高强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校友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高强,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2011年首届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一员。今天,能作为校友代表在此发言,我倍感荣幸,也心潮澎湃。

回想2011年,学院正处于初创阶段。那时,学院作为全球首个减灾应急管理领域的专门学府刚刚揭牌,我们13名同学有幸成为了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生。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机会,更是一项使命的开启。

在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搭建的国际化、跨学科平台上,我们接受了严格的专业和学术训练。两校“强强联合”、“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创新模式,让我们既能汲取川大深厚的多学科底蕴,又能感受港理大前沿的国际化视野。那段穿梭于成都与香港、在两地导师共同指导下潜心钻研的岁月,不仅赋予了我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更塑造了我们以人为中心、服务社会的灾害应对理念。这段宝贵的“2+2”联合培养经历,为我们的事业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得益于学院的精心培养和联合项目的国际化平台,毕业后,我回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扎根临床、服务患者,并致力于康复治疗技术的创新与专业推广。我带领团队原创的康复新技术-“中枢传导通路与姿势控制(CPPC)技术”获得了2021年度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相关研究论文也入选了“2023年度中华医学科技论文TOP100”。我们在全国开办三十余期CPPC技术培训班,培养了学员5000余人,积极推动先进康复治疗技术的传播和同行交流。我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主编及参编康复医学专著二十余部,并发表了近100篇学术论文。作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我已培养在读及毕业硕、博士研究生共28人。同时,我也是Wiley出版社旗下的全球知名期刊《Physiotherapy Research International》杂志(JCR康复领域Q2区,IF=1.8)全球唯一主编。我深知,所有这些成长的根基,都源于学院当初的培育;我感慨,学院赋予我们的国际视野、跨学科思维和肩负的使命,始终是我们前行道路上不竭的动力源泉。我也只是众多校友中的一员,我们各位校友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奉献。
 
作为学院发展的亲历者,我们无比自豪地看到,学院从最初的探索,已茁壮成长为我国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领域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45人,其中联合培养硕士生330人、博士生44人。许多校友已成为领域的骨干力量,大家在国内外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康复医疗、社会工作等诸多领域发光发热,践行着学院的初心使命。学院不仅培养了人才,还牵头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院更是参与了汶川、芦山、九寨沟等多次地震灾后重建及新冠疫情应对工作,还面向社会开展了大量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与技能培训,积极服务社会。

学院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历届领导的远见卓识与辛勤付出。我们铭记谢和平院士、李言荣院士等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感恩香港理工大学领导和教授们的精诚合作;怀念并感谢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慷慨捐助与持续支持;也向学院前任院长Gretchen Kalonji教授这样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国际专家致敬。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学院始终坚持“国际化、多学科、面向社会”的特色,从“汶川经验”中汲取智慧,并努力将其贡献于“全人类”的减灾事业。

今天,校友会的成立,为我们所有“IDMR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园和纽带。这不仅是情感的归宿,更是汇聚力量、共谋发展的平台。未来,让我们每一位校友:

• 常回家看看,为学弟学妹的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 加强彼此联系,促进学术、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 继续同心协力,支持母校和学院的发展,将IDMR的智慧和精神更广泛地传播出去,践行“积知为用、成于济众”的院训,为提升国家和全球的灾害韧性贡献更大的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校友会越办越好!祝愿母校和学院再创辉煌!祝愿各位领导、老师、校友和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校友代表:高强

202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