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17时03分,雅安市宝兴县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8公里,五分钟内接连两次地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震后,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国家地震三级应急响应,持续调度部署人员搜救、灾情核查、震情监测、群众安置和次生灾害防范等抗震救灾工作。尽管国家层面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已相对完善,但是在灾害来临时追求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需要依靠每一位百姓的自救与互救。
为了切实增强雅安市中小学生应对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雅安乡村学校防范潜在次生灾害风险的水平,受四川省雅安市政协和致公党四川省直工委四总支二支部邀请,田兵伟副教授带队我院“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创新班同学前往四川省雅安市开展“响应雅安芦山地震,科普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风险”的社会实践活动。
地震及其次生自然灾害科普教育作为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能够带来极其客观的应用实效。四川省雅安市是百万人口聚居地,却也是地震、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多发的高风险地区,因此面向雅安市基层开展灾害科普意义重大。
本次社会实践活依托我院承担的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计划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项项目:山区居民灾害应激反应与社区风险管理关键技术(XDA23090502)项目面向四川山区开发的《山区灾害风险科普教育手册》为指南,通过防灾减灾科普讲座、应急救援能力实训、虚拟现实情景再现、减灾生态艺术地图和安全文化历史讲堂等方式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了科普实践和互动,有效提高了雅安市基层中小学的灾害应对能力,进而“以点带面”,践行“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教育理念,辐射提高家庭防灾减灾能力,增进雅安市基层防灾减灾的水平。
田兵伟副教授面向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开展了地质灾害理论知识讲座,从“雅安地震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识别判断”“地质灾害的求生避险”“灾后自救互救技能”等四个板块详细介绍了地灾的识别、预防、避险、救助知识。现场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并牢记了众多安全地灾应对措施,明辨错误应急避险行为,树立了科学自救互救、沉着冷静避险的意识。
讲座结束后,我院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创新班本科生张琳媛、毛映卫、梁蕊同学在校园中心广场开展了元诗灾害主题展览、四川大学生态地图介绍、应急实用绳结技术习练等实践教学活动,计算机学院孙秋林同学带来生动的灾害VR实景体验,灾害护理学硕士生李芳芳同学现场讲授培训CPR心肺复苏技能……精彩生动的体验环节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围观、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相互练习包扎技术、有的学生争相朗读灾害元诗、有的学生尝试用绳结吊起塑料瓶,还有不少中学老师也忍不住赶来学习和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下午,田兵伟副教授团队来到上里镇第一小学再次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团队在教学中考虑小学生的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特别增加了趣味问答环节,收获了小学生们的踊跃回答。在现场实践过程中,VR灾害实景体验与逃生激发了小学生们的强烈好奇心,大家都争先恐后想要体验高科技、试试自己能否顺利避险,在活动结束时仍依依不舍。
提高自然灾害多发的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意义非凡。本次实践也是对前期编写的《山区灾害风险科普教育手册》的一次实用,我们将在后期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不断更新完善手册。同时,本次实践教学活动成果,能够切实有效提高雅安市基层乡村中小学师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乡村学校灾害教育的不足,提高青少年防灾减灾的意识,从而推动社会科学应急减灾氛围的形成。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院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创新班的同学积极参与其中,体现了“灾管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我院也将继续探索防灾减灾人才培养与校地联动的长期灾害教育对口项目,补足社会灾害教育短板,达成人才培养经世致用、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更好推动社会防灾减灾事业的进步,维护我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供稿:梁蕊
新闻编辑:赵星磊